北方的小夥伴們一定會發現,不論是街邊巷尾的小飯館,還是學校單位的食堂,都會將雞蛋炒肉和雞蛋炒西紅柿稱為木須肉木須西紅柿

魯菜和東北菜中,為何稱雞蛋為木須?

木是木頭的木,須是胡須的須,怎麼看都和雞蛋扯不上什麼關系,那麼這些菜單中的雞蛋又為何要用“木須”這兩個字替代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這背後的故事。

按照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來劃分,四大菜系分別為魯菜、川菜、粵菜、和淮揚菜(京菜),其中魯菜的發祥地孔府的地理位置與北京最近,所以明清時期老北京城就有不少魯菜飯館,我們熟悉的木須肉便出自魯菜中孔府菜。

魯菜和東北菜中,為何稱雞蛋為木須?

能名列孔府菜的木須肉並不簡單,其中不僅有雞蛋,豬肉和木耳,還有北方並不常見的玉蘭片,也就是冬筍或春筍加工而成的幹制品,這種十分講究的食材可不是古代老百姓平時能夠消費起的食材,所以木須肉流傳到民間以後,玉蘭片便被廉價且常見的黃瓜(後來又加入瞭胡蘿卜)替代瞭,成為我們現如今常吃的經典搭配。

京城中的魯菜飯館除瞭接待南來北往的客商,更主要的顧客其實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太監。

明朝皇帝大多十分依賴宦官用以制衡東林黨,所以明朝皇宮一度豢養瞭數萬太監,即便到瞭以打壓宦官的聞名的清朝,紫禁城中依舊有數千太監,這些吃皇糧的“公務人員”因為身體的缺陷,導致手裡有瞭錢也無法尋花問柳,而隻能將大部分金錢用在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上,在酒樓裡一擲千金也是常有的事情。

魯菜和東北菜中,為何稱雞蛋為木須?

也許是身體的缺陷催生出瞭陰暗內心,亦或是整天伺候人壓抑出瞭逆反心理,這些太監一出紫禁城來到飯館吃飯便很囂張跋扈,尤其對一些能夠喚起他慘痛回憶的食材十分敏感,比如我們常吃的雞蛋。

因為犯瞭這個忌諱而倒閉的飯館不計其數,東北名菜鍋包肉的發明者鄭興文便是因為給太監上瞭荷包蛋,而不得不遠離京來到瞭哈爾濱。正因為“雞蛋”二字犯瞭太監的忌諱,所以京城裡的飯館中的菜單便將雞蛋二字用木須加以替代。

魯菜和東北菜中,為何稱雞蛋為木須?

最開始的時候並非現如今的“木須”二字,而是“木樨”,也就是桂花的意思。這其實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因為炒熟後的雞蛋,金黃色和桂花的顏色很接近。

又因為古時候的人識字率很低,而廚師這個行當本身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 所以在清末民初,也就是新文化運動以後,很多菜名出現瞭一些別字現象,由於沒有及時更改過來,導致這些菜名深入人心成瞭約定俗成的慣用語。

魯菜和東北菜中,為何稱雞蛋為木須?

上面提到的“木樨”二字便是在這個時候變成瞭我們熟悉的木須,其實這也是老百姓憑借音譯的結果,因為在北京當地的方言中,很容易將“樨”字的發音吞掉一部分,說白瞭就是偷懶省事發成“須”的音。我們現如今熟悉的菜名木須肉,木須西紅柿便是這麼來的。

同樣因為別字深入人心而約定俗成的還有四川冒菜,原本應該是芼菜(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隻因為這個字太少使用瞭,便逐漸被“冒”字替代。

提到木樨,熟悉北京的朋友會知道在北京西城區還有一個地名叫木樨地,這其實和桂花沒多大關系,其原本正確的名字是苜蓿地,早在明朝時便這麼叫瞭,之所以取名苜蓿地是因為在古代這裡種植瞭大面積的苜蓿,為牲畜提供飼料。《明世宗實錄》中記載:

九門苜蓿地上,計一百一十頃有餘……給領禦馬監銀一十七兩,賃牛傭耕,按月采集苜蓿,以供芻牧……以供廄喂養

由此可知明朝皇帝曾經派專門的人在離紫禁城不遠的地方種植苜蓿來喂養牲畜,苜蓿地也因此得名,到瞭清朝,這裡更是成為往來京城的客商駝隊歇腳喂養牲口的地方。

魯菜和東北菜中,為何稱雞蛋為木須?

苜蓿二字同樣是不十分常見的字,所以後來便被訛傳為木樨二字,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當地人覺得苜蓿二字不雅,便用代表桂花的木樨二字替代瞭。更有意思的是過去不少飯館,還將木須肉寫為苜蓿肉,如今看來真是貽笑大方。

古代老百姓識字率低的可怕,導致很多文化傳承出現瞭類似上文提到的謬誤,生產生活都大受影響,由此可見,對於一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傢,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魯菜和東北菜中,為何稱雞蛋為木須?

正是意識到瞭這一點,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以後,便展開瞭多次掃盲運動,老百姓識字率低的情況永遠成為瞭歷史。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此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征程。

2021.06.30

魯菜和東北菜中,為何稱雞蛋為木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貝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